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龙江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合肥市 | 亳州市 | 淮北市 | 宿州市 | 阜阳市 | 蚌埠市 | 淮南市 | 滁州市 | 六安市 | 铜陵市 | 芜湖市 | 马鞍山市 | 安庆市 | 池州市
  宣城市 | 黄山市
安徽的相关信息
安徽旅游投诉电话
安徽旅游投诉电话:0551-282176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安徽最佳旅游时间
安徽省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交替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3℃-16℃。降水充沛,年降水量700-1200毫米,但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

安徽旅游特别提醒
暂无内容。

安徽娱乐指南
安徽省北缘黄河故道,南为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两大文化起源的交汇地带,地方戏曲历史悠久,丰富多采。现有剧种20多个,其中影响较大,深受群众喜爱的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淮北梆子等。
首页 >> 安徽 >> 滁州市 >> 凤阳县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隔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部和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怀远县、蚌埠市接壤。县人民政府驻地府城镇南偏西距省会合肥公路里程147公里。县境东西长74.64公里,南北宽49.6公里,面积1949.5平方公里。。全县共有198个行政村,26个社区。2009年底,全县人口为74.9万。

凤阳县明中都鼓楼

行政区划

  凤阳县辖14个镇、1个乡:

  镇:府城镇、临淮关镇、武店镇、刘府镇、西泉镇、大庙镇、殷涧镇、总铺镇、红心镇、板桥镇、大溪河镇、小溪河镇、官塘镇、枣巷镇

  乡:黄湾乡

历史沿革

  春秋时,在今临淮镇附近建钟离子国,并筑钟离城。秦统一中国后,钟离城属九江郡。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正式设钟离县。三国时,钟离县属魏。西晋时,属淮南郡。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将九江郡分为九江、钟离二郡。隆安年间(397—401年),改钟离县为燕县,属钟离郡。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因钟离地枕豪水,钟离郡改称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降唐后,钟离县属淮南道豪州。北宋时,钟离县初隶淮南路,后属淮南西路濠州。南宋时由于金兵常南下在濠州一带骚扰,开禧二年(1206年)曾一度把州治迁往定远。 元朝时,钟离县隶河南行中书省安丰路濠州安抚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钟离县为中立县,同时在濠州西南凤凰山南麓建中都。清顺治二年(1645年)凤阳府改属江南省,康熙元年(1663年)改属安徽省。辛亥革命后,取消府的建制,凤阳县直属安徽省。

  1949年后,凤阳划归皖北行署滁县专区。后皖北、皖南行署合并重建安徽省,凤阳划归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宿县、滁县两专区合并成蚌埠专区,凤阳县属蚌埠专区。1961年,蚌埠专区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凤阳县属滁县专区。1992年底,滁州市(地级)成立,凤阳县改属安徽省滁州市。

卧牛湖

地理环境

  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中部为倾降平缓的岗丘,北部为沿淮冲积平原。海拔一般为15-17米。境内最大湖泊是花园湖,正常水位下湖面约30平方千米。最高山峰为狼窝山,海拔340.3米。淮河流经县境北部52.5千米,其它主要河流有小溪河、板桥河、濠河、天河、窑河,均由南向北注入淮河。有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蛭石、石棉等矿种。

  境内处于中国东部湿润季风区内,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淮河以北属于暖温带,这样两种气候之间除地理位置上有一河之隔外,并无截然不同的界线。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渐变的过渡带内,在气候上就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其表现为终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但雨量季节分配不均且略显不足。

自然资源

  凤阳地形北低南高,自北向南呈三级阶梯逐级抬升,海拔12-340米,总倾斜度1/600。地貌为北部平原、中部高岗丘陵、南部浅山三种类型。据1984年土壤普查资料:土地总面积292.43万亩。其中:耕地157.5万亩,宜林丘陵岗地58.4万亩其中林地27.4万亩、草地18.3万亩,水域24.03万亩,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9.9万亩,未利用待进一步开发土地12.8万亩。

  凤阳年均降水量在840-920毫米之间。年内分布:3-5月占21%;6-8月占52%;9-11月占17%;12月和1、2月占10%。境内有淮河、濠河、小溪河、板桥河、窑河、天河等8条河流,总长325.3公里,年均过境水量264.78亿立方米,其中淮河262亿立方米。流域总面积1749平方公里。

  凤阳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有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蛭石、石棉、白云石、金、银、铜、铁、锰、钼、锌等矿种达26种,其中石灰石、石英石远景储量分别为100亿吨和50亿吨,储量、品位均居华东地区之首。目前,全县从事“两石”开采、加工、经营的企业300多家,年产各种型号石英砂500万吨、水泥300万吨。

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经济发展

  凤阳县从实行农业“大包干”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确定并实施了“强化工业、调整农业、开发旅游业、带动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战略规划,紧围绕构建“和谐凤阳、人文凤阳、生态凤阳、魅力凤阳”和“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硅(玻璃)产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家级现代农业强县”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带动、稳农固本、转型升级、开放合作、科教兴县”六大战略,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2010年,实现财政收入8.29亿元,粮食总产达72.9万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2亿元,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0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60元。

  农业:凤阳是农业大县,也是国家商品粮、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常年粮食总产量在60万吨。为改变传统农业,近年来,采取“公司+农户”的办法,以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市场农业,建立50万亩优质粮、2万亩反季节蔬菜、3000亩食用菌、30万头瘦肉型商品猪、15万只山羊、5万亩特种水产养殖等一大批种植和养殖基地,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同时,不断加大培植农业品牌力度,“凤宝牌等级面粉”、“凤阳贡米”、“日月牌粉丝”、“恒裕牌酱品”、“御膳牌麻油”、“大明贡猪”、“东盾密度板材”等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占有率越来越高。

  工业:凤阳县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以及优惠政策扶持、优化服务帮办等举措不断强化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全力打造以硅(玻璃)制品为特色,以水泥建材、木材加工、机械制造、粮油加工、烟叶复烤等为支撑的产业基础,推进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中国中材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台湾华夏集团、北京新华联集团、江苏德力集团等一批国内外驰名企业落户,同时积极培育引导本地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扩张,龙阳公司、龙兴公司、金星保温瓶总厂、散热器公司、凤宝粮油公司、水泥总厂等已成为地方龙头骨干企业。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6亿元。

  旅游业:凤阳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先后建成并开放了狼巷迷谷、韭山洞、禅窟寺、龙兴寺、明中都鼓楼、明皇陵、明中都皇故城、卧牛湖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等旅游景点,形成了“北人文、南自然、东部红色”旅游格局。策划了凤阳一日游、二日游、凤阳花鼓观赏游、苏皖古迹精华游、明朝三宫四陵游等多条旅游线路,培育旅游品牌,吸引境内外游客。旅游市场不断拓展,来凤游客不断增加,旅游收入逐年增长。2010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12.75亿元,共接待游客173.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086.4万元。

  商贸流通:凤阳商业行业齐全,网点遍及城乡。苏果、百大、好又多、锦泰百货、双虎家私等大型连锁超市和一大批著名品牌产品专营店先后进入凤阳。凤阳商业步行街、明中都鼓楼商业街每逢“独山庙会”,商贾云集,人流如织,一派繁荣昌盛景象。2010年,全县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6亿元。

交通区位

基础设施

  城镇建设标准逐步提高。完成了《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建立了10平方公里的凤阳县门台工业园区,编制并实施了《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中国凤阳新城》规划,进一步优化城区环境,达到亮化、绿化和美化要求。

  交通运输快速便捷。境内有京沪和淮南两条铁路经过70公里,设立8个站点;省道101、307公路和合徐、蚌宁高速公路穿过县境长度1720公里;淮河过境50公里,并设有临淮船运码头,河道最深可通过吃水11米的船舶;凤阳县城距蚌埠机场20公里、合肥130公里、南京150公里;县乡公路通车里程2500公里,密度达 1.24公里/平方公里。

  电力能源建设具有优势条件。凤阳靠近能源大市淮南和淮北市,近年来完成了城乡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境内建有城西、西泉等四座110千伏安变电所,建立一批企业供电专用线路,基本上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利用“西气东输”管道经过本地的条件,抓紧实施天然气项目工程。

社会事业

  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境内设有本科院校1所、专科学校1所、中专学校1所、普通中学45所(其中,初级中学35所,高级中学10所)、中等职业学校5所、小学200所、幼儿园77所;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3个(分别是县一院、二院和中医院),县级卫生机构5个,乡镇医疗卫生机构15个,被安徽省列为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县,2007年、2010年两次获得安徽省“新农合先进县”荣誉称号。通讯、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实现有线电话通村,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县;有线数字电视信号进入到千家万户,文体活动丰富多彩。金融、保险业协调进步。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祥和。

 中都文化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凤阳在历史上,古有“帝王之乡”“明皇故里”之名,今有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是“改革之乡”。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目前遗留的明中都皇故城、皇陵、鼓楼、龙兴寺等大量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故城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民间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凤阳花鼓举世闻名。“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禅窟寺

凤阳八景

  韭山:位于凤阳县城东南30多公里,山因地暖多产韭菜而得名。韭山有个洞,在山之东麓,出口在西侧半山腰。该洞早在唐代,就已是游览胜地。据南宋《濠梁志》:“洞水长流不绝,其(石)形如器物甚众,左右多唐人诗刻石,深崖中有石观音及石老人像”。明嘉靖方志云:其“后为峻崖,游者莫能至,愈水而还”。主洞长1472米,支洞长400米。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各呈其形,百态千姿,身置其间,仿佛进了仙境

  明陵:即明皇陵,朱元璋父母的墓地。初葬时,不过是几座矮小的民家坟丘。朱元璋称帝后,将其扩建成“宫阙殿宇,壮丽森严”的一代帝王陵寝。明末清初,历经沧桑,到乾隆年间,“唯二碑及石人石马仅存而已”。昔日“郁葱王气接邱坛,云绕乾坤得大观”的皇陵,此时已是“荒碑欹蔓草,石马卧幽宫”。但是,每当风雨之际,皇陵好象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卷:那一簇簇苍松翠柏,野花蔓草,随风雨摇曳,沙沙作响,如述说历史的兴衰;那一对对石人石马、残碑断碣,任风雨侵蚀,潸然泪下,象泣诉悲惨的遭遇。因进景致奇异,人称“明陵风雨”。

  钓台:又称庄惠钓鱼台,位于凤阳县临淮镇南郊老塘湖中,原为濠河边一个高岗。相传庄子和惠子曾于此垂钓,故得名。濠河有二源,东出濠塘山,西出镆邪山,由于春季雨水多,二水合流至此,湾洼地积劳成湖,数里之内,水天一色,唯钓台孤兀于水中。“草长平湖水满塘,春风掀动绿波扬。纷纷白鹭冲天起,荡荡渔舟鼓棹忙。”这是前人咏钓台春涨的诗句。 乾隆《凤阳县志·八景之图》所绘第七景“钓台春涨”为:钓台四面环水,台下洪波北流,激浪拍岸;台上垂柳摇曳,掩映茅舍;青山绿水衬托着钓台,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浮桥:又名临淮浮桥,原位于凤阳县临淮镇北部淮河之上,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因桥用船作为桥墩串联而成,形如蜈蚣,故俗称蜈蚣桥。由于蜈蚣惧鸡,便在桥的两岸各置石鸡一只,以镇此桥。 明清时期,临淮浮桥为南北重要津梁,官府差役,旅人商贾,川流不息,漕运船只,晨启暮泊,千帆云集,鱼火炊烟,如同雾幛云墙,真是“断虹垂百尺,横锁绝千寻”。此即凤阳八景之八的“浮桥烟锁”。 浮桥建成以后,屡毁屡建,到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北伐军渡淮,为拒清军追击,焚毁浮桥。今桥址尚存,南岸的石鸡仍在。

  龙兴晚钟:龙兴指龙兴寺。原寺殿后山腰钟亭内悬挂大钟一口,为建寺时所铸。此钟是用合金材料铸成,高2.05米,重约4吨。钟的顶部铸有一对似龙非龙的奇兽,传为龙生九子之一,称蒲牢。明清时,每当红日西坠或旭日东升,“凤岭鸣钟”,其声响彻云霄,龙兴寺众僧随着钟声开始早晚佛课。特别是在夜晚,钟声格外幽清,远传数十里,俗有“改朝换代江河变,唯独钟声绕凤阳”之说。因此古人把“龙兴晚钟”,称为凤阳八景之三。 建国后,钟亭毁于“文化大革命”,而钟幸存。后来钟被移上鼓楼,作为报警之用。1982年,县文物管理所收回龙兴寺内陈列。现宗教部门及僧人,重新建亭,悬挂洪钟于龙兴寺,供游人观赏。

  谯楼:即明中都鼓楼,位于原中都云霁街之东。该楼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诏建后,由“凤阳中等卫所拨军余一百六十四名,以官顾之,为守楼,并习吹鼓。凡遇公私,以便应用。如有损坏,例于军卫修葺”。因此有明一代,鼓楼完好无损。崇祯八年楼宇毁于兵火,十二年重建。后来失去报时作用,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登临观景之处。清乾隆二十年新建凤阳府城,将鼓楼包在中央,鼓楼四周成为全城重要集市。每日,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登楼而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俯瞰闹市,万千景物,历历在目。乾隆《凤阳县志》绘此为“凤阳八景”图之一,名曰“谯楼归市”。 建国后,鼓楼基座保持完好,成为劳动人民登临观景的场所。近年来,鼓楼基座四周已是闹市区中的“广阔天地”,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九华:又称北九华,即今凤阳府城北里许之九华山。唐永徽四年(公元853年),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渡海来安徽南方青阳九华山苦修。据传说,后又在凤阳九华山修行,故称前者为南九华,后者为北九华,简称九华。明初,凤阳府治原在临淮,洪武八年移至中都城内会同馆(即今凤阳中学)。清乾隆年间始建府城,唯九华山近压北城脚,由北门靖淮,西北门九华出城北去,必将绕过九华山。山虽不高,“全城秀气,全在此山;灵壑天然,永作北门屏障”。因此,古人称誉“九华屏障”为凤阳八景之二。如今,府城早已拆去,而九华山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渐被围在凤阳城中,成为南北“屏障”。

  濠梁观鱼:《庄子·秋水篇》记有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事。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只见一群鲦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后人为纪念庄惠观鱼,傍水建造观鱼台,把濠梁或濠上用来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历代文人雅士喜往登眺,吟诗题咏,又给观鱼台增色不少,濠梁观鱼遂成为凤阳八景之一。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凤阳花鼓近年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赞誉。

凤阳特产

  玛瑙白玉:原名“凤阳酿豆腐”,出自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凤阳县。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贫,于十七岁在钟离县(后改凤阳)玉皇寺(后改皇觉寺)落发为僧,因为清规严律,加上连年灾荒,被方丈疏散出寺,云游化缘过着近乎乞讨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钟离西南二十里处一位姓黄的厨师门口化缘,这位黄厨师见此少年游方僧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顿起恻隐 之心,随将刚出锅一块“酿豆腐”施舍给了他。朱元璋饥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终生忘。

  御膳麻油: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蟑亲笔御封。它选用上等芝麻,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精制而成。产品各项理化、卫生、技术指标完全符合国家二级制麻油标准。其色泽琥珀,香气扑鼻,口味纯正,富含多种维生素、芝麻粉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性凉、味甘,具有润肺清热、抗血管老化等功效,是理想的佐餐调味食品和保健食品,多次荣获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也是旅游购物佳品。

  凤阳韭山藤茶:产于凤阳县殷涧镇韭山。藤茶,又称白茶、龙须茶,系葡萄科蛇葡萄属显齿蛇葡萄科(Ampelopsis grossedentata)(Hand-Mazz)W.T.wang的嫩茎叶,英文名称为vine tea,卫生部已批准其为我国食品新资源。“凤阳藤”野生于凤阳山国家森林公园之中,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酿生“凤阳藤”特殊品质,自古以来,当地百姓采其叶芽炒制加工为饮,也即藤茶。中国药科大学、上海食品研究所、安农茶与食品科技学院等单位研究检测发现,凤阳藤茶内含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及黄酮类、酚类物质和多种人体必备的微量元素,具有奇特的去脂降压、清热解毒、护肝养颜之功效,是集营养、保健、药用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保健食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领兵驻扎在凤阳山时常饮此茶,后派内宫官员回家乡凤阳炒制供其饮用。

  凤阳龙兴御液酒:为明朝宫廷御酒,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因此而得名。凤阳御酒分为大明帝王、明太祖、龙兴御液等三大系列,30多个品种。它的特点是绵软爽尽,浓中带酱,风味独特,回味悠长。其中龙兴御液的出口量居安徽省之首。

  恒裕酱菜:为安徽恒裕酿造有限公司生产,包括瓶装、袋装等各种方式包装,酸、甜、咸、辣、麻各口位齐全,南北风味俱有。产品在2000年获安徽省政府授予的“安徽名牌农产品称号”。2003年公司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被批准使用“QS”标志。

  日月牌贡品保健粉丝:原为明洪武年间宫廷御膳精品,现为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该产品在传统配方的基础上,融现代生产技术,精制而成。其特点是久煮不糊,复煮不碎,晶莹透明,柔韧爽口。具有降血压、利便利尿、强筋健骨之功效,多次荣获国家、安徽省保健食品优质奖,1997年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名牌产品”称号。产品现已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梅鱼:学名“鲌鱼”,又名“贡鱼”,“梅鲌鱼”,俗称“梅白鱼”、翘嘴白,当地亦称“梅市梅鱼”、梅鱼。其产于凤阳县梅市乡一带的梅河中,其体形细长,食用季节以黄梅季节最佳,从古至今,一直列为席上佳肴。凤阳外出的游子归来及外地来凤阳的客人,都要品尝此菜。古人徐洛珊有诗咏“梅鱼”:“生气随新涨,黄梅雨又晴……”《辞海》解释说:“硬骨鱼纲,鲤科,一群栖息淡水中上层的中型鱼类,体侧扁;口大斜或上翘,腹面全部或后部具肉棱,脊梁两侧着淡黄色花纹,通体银白色,布满细小鲮片,其味鲜美。”真正的梅鱼必须产在梅雨季节,且需是梅雨绵绵、久日不见阳光,或者大雨如注,流经梅市乡境内的梅河水位暴涨,梅鱼便从池河下游下游乘波而上洄游排卵后,此时新水活流翻滚,梅鱼求偶情动劲满,处于兴奋状态,成群浮游水面,所捕获的梅鱼是最好吃的佳期。小者数寸,大者盈尺,眼珠晶亮头小身扁,色白肉嫩。只有此时的梅鱼鱼尾才有乳汁一样的分泌物溢出,这是梅鱼区别于同类鲌鱼或其它地方鲌鱼的主要特征,也是梅鱼独具鲜嫩而有营养的主要标志。明朝时,此鱼专作珍馐献给皇帝膳用,所以也称“贡鱼”。当地农民在这个季节捕捞梅鱼,“虽遇密杆(一种捕鱼工具),犹昂首作冲锋状,毫不退却。”因此,捕鱼人可以顺势捞取之。其体小如“千的老”,用网不可和。捕捞要适时,“数日即不见,不知其何往也。”梅河只有梅市境内一带有“梅鱼”。 

  梅市咸水鹅:源于明朝洪武年间,一回民从河南南下,落脚于梅市池河岸边,以养鹅卤鹅为生,因其手艺高明,味道特别,而远近闻名,流传至今。梅市咸水鹅之所以味道独特,主要是在选鹅、配方、火功三个环节特别讲究,所以梅市咸水鹅饱满、色泽黄亮、并有淡淡的草药味。

热点城市: 杭州 | 大连 | 青岛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苏州 | 广州 | 拉萨 | 丽江 | 洛阳 | 威海 | 珠海 | 厦门 | 沈阳 | 哈尔滨 | 济南 | 长春 | 无锡 | 桂林
热门景点: 黄山 - 湘西凤凰 - 九寨沟 - 广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颐和园 - 杭州西湖 - 山海关 - 圆明园 - 八达岭长城 - 神农架 - 千岛湖 - 五台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做中国最好的旅游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