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介于长江、淮河之间,环邻本省天长市、滁州市、明光市和江苏省盱眙县、六合区、浦口区。县城距离南京市区60公里、津浦铁路滁州站18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沪宁洛高速公路来安出入口5公里,104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县辖汊河镇地处苏皖交界,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邻。来安县是南京“1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层,是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3万亩,辖12个乡镇,130个村,49万人口,县城驻新安镇。
行政区划
来安县辖8个镇、4个乡:
镇:新安镇、半塔镇、水口镇、汊河镇、大英镇、雷官镇、施官镇、舜山镇
乡:三城乡、独山乡、杨郢乡、张山乡
历史沿革
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在今县南水口镇东城埂置建阳县,属九江郡。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年)省建阳县入全椒县。三国属吴。东晋在今县城东1公里处先后侨置顿邱郡、顿邱县。南朝梁在今县东北半塔镇西置高塘郡。北齐废郡,置高塘县。隋开皇初、高塘县并入顿邱县,改称新昌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昌县为清流县。唐景龙三年(709年)析清流县地置永阳县,治于今县城北1.5公里瓦砾岗(今双塘乡瓦岗村),属淮南道滁州;天宝元年(742年)属淮南道永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淮南道滁州。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年)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属滁州。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来安县入清流县,绍兴十八年复置来安县,属淮南东路滁州,县治设于大雍镇(今新安镇),乾道九年(1173年),降来安县为来安镇,淳熙二年(1175年)复改来安镇为来安县,仍属淮南东路滁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属河南行省滁州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属河南行省扬州路滁州。明洪武初年,来安并入滁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来安县,属六部凤阳府滁州;洪武二十三年(1389年),属京师直隶滁州;永乐元年(1403年)属南京直隶滁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行省安庐滁和道滁州;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直隶滁州。1912年4月,废州,直隶安徽省;1914年6月,属安徽省淮泗道,1928年8月,废道,直隶安徽省,1932年10月,划属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41年1月,改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1952年4月,属滁县专区;1956年1月,滁县专区和宿县专区合并称蚌埠专区,县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复设滁县专区,县属滁县专区;1971年3月,属滁县地区。国务院1992年12月20日批准撤销滁县和县级滁州市,此县划归滁州市管辖。
气候环境
县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
县境分布有100多种野生动物和600多种野生植物;粮食年生产能力可达5亿公斤,油料5000万公斤,蔬菜、瓜果、畜禽及水产品等产量可达4亿公斤,盛产大蒜、花红、雷官板鸭等土特产和蜈蚣、夏枯草等中药村;非金属矿藏储量大、品种多、品位高,主要有钾长石、膨润土、玄武岩、石英石等20多种,其中已探明的钾长石分布面积达80平方公里。
经济发展
2010年来安县紧紧围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深化体制改革,积极调整结构,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效能建设,全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0亿元,比上年增长15%。
2011年,来安县财政收入在上年6.36亿元的基础上,突破了10亿元大关,达10.0488亿元,同比增长58%。
2011年,来安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招商,壮大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加强政策引导扶优扶强,促使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向主导产业集聚,提高了经济发展的现实增长力。该县新能源、车辆配件、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其中精细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省级硅能产业基地驻地,县经济开发区预计实现财政收入1.5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62% 。
经济开发
安徽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5年9月,2009年1月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了“六通一平”,即: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电信、天燃气通畅和场地平整,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开发区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目标,以“快扩规模、快建平台、快引项目、快育特色”为工作重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拓宽招商思路,优化发展环境,现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汊河经济开发区具有特殊区位。汊河经济开发区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站和首选地,与江苏南京江北新市区和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一河之隔,周边有南京化学工业园、六合经济开发区、浦口经济开发区、滨江经济开发区,以及南京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数家全国知名高校,属南京半小时工作和生活圈。104国道贯穿开发区,5分钟进入南洛和宁连高速,30分钟到达南京新街口、南京火车站和南京新生圩外运港,1小时可达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地铁3号线花旗营出口距离开发区6公里,过江隧道连接口距开发区18公里,南京602路公交车直达开发区,建设中的汊河港单船正常通航能力可达600吨。
基础设施
来安支柱产业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已建成各类企业600多家,形成了化工橡塑、医药包装、轻工机械、粮油加工、建筑建材、非金属矿藏开采加工等支柱产业,涉及30多个门类、1000多个品种。建设中的县工业新区、汊河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客商投资落户。
来安公用设施齐全,县内有中小水库105座,蓄水量4亿立方米;电力供应充裕,两座110千伏变电所,供电容量可达12万千伏安,另外新建风力发电站,在新安镇杨郢乡建设中;西气东输的管道穿境而过,通往县城的输气管道正在建设安装;邮政通讯便捷,宽带网可以提供快捷宽带上网业务,移动电话全球通。
来安交通运输方便,来安旅游资源丰富,境内风光旖旎,以“山、水、泉、洞、寺、岛”为特色,逐步形成景色各异的白鹭岛、孔雀寺、林桥生态农业游览区、半塔烈士陵园“三区一园”,对外开放。尊胜
来安投资导向明确。发展的行业是:化工橡塑、医药包装、轻工机械、粮油加工、建筑建材、非金属矿藏开采、商贸服务、旅游资源开发等8大支柱行业。发展的领域是:高科技项目,电子产品制造项目,粮油及农副产品深度加工项目,精细化工项目,资源开发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项目,旅游开发项目等。可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租赁经营、转让股权和经营权以及法律法规允许的其它投资形式。
交通运输
来安交通便捷,沪宁洛高速公路在县境有两个出入口,104国道横贯县境,县城到南京市中心50公里;312 省道纵穿南北与宁连高速公路衔接,内河航道汊河港距南京港20公里;县城距京沪铁路滁州站18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一个小时车程。
历史文化
来安历史文化悠久,春秋时期最初为棠邑(今南京六合)一部分,后属吴国、越国,为西吴文化发源地之一。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建阳县,不久废除。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年)于水口镇置顿丘县(辖来安、滁州市区、浦口部分)。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顿丘县县城迁往涂中镇(今滁州城区),并以顿丘县为首府建立了新昌郡(即滁州)。唐景龙三年(709年),清流县(原顿丘县)东部设立永阳县。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更名来安县。
来安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此曾发生多起战事。抗日战争时期,来安县是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刘少奇、张云逸、谭震林、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居住、战斗过。
旅游景点
来安旅游资源丰富,境内风光旖旎,以“山、水、泉、洞、寺、岛”为特色,逐步形成景色各异的白鹭岛、孔雀寺、林桥生态农业游览区、半塔烈士陵园“三区一园”,对外开放。尊胜禅院至今保存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撰写的碑刻。
白鹭岛旅游区:位于来安县城西北13公里处,距古都南京50公里,景区总面积4.2万亩,森林覆盖率90%,是省级森林公园。近年来,来安县政府按照“树立精品,培育特色,面向南京、合肥、扬州,吸引苏、锡、常、沪”的原则,努力把白鹭岛风景区建成一个集休闲娱乐、旅游度假、花果茶鸟购销为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每年清明至白露,数万之众的鹭鸟云集,亮丽奇特,蔚为壮观,创设了“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的诗情画意。峰峦迭翠的练子山,秀色宜人的舜歌山,洞天明境的练子湖,碧波荡漾的舜歌湖,担竹环绕的大庵寺,香烟弥漫的孔雀寺,鬼斧神工的一线天,古色古香的赏鹭亭,变化奇妙的望日峰,神奇传说中的都堂坟,气势恢宏的抗金古战场,怀中抱子的千年古树,流水潺潺的观音泉,绵延细腻的天然沙滩浴场,雄居山腰的穆桂英跑马道,观景揽月的望火楼,五颜六色的奇花异草,品种繁多的珍禽鸟兽,郁郁葱葱的万亩林海。
皖东烈士陵园:位于半塔镇西北光山山坡上,目前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44年3月,由罗炳辉亲自负责在半塔集西北一华里的头道光山上建造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并以纪念塔为中心,依山而筑,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风景秀丽的烈士陵园。纪念塔矗立在塔山之峰,高十米,为四棱台体。塔顶屹立着身背斗笠、大刀、持枪远视、威武雄壮的新四军战士的雕像,塔的正面刻有陈毅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雄浑遒劲大字,背面为张恺帆题词。塔的正前方有张云逸于1964年5月1日撰写的《半塔烈士纪念碑记》。目前,皖东烈士陵园是我省优秀红色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华东地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10万人次。2006年半塔保卫战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皖东烈士陵园正在积极申报全国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
孔雀寺:位于来安县城西北约10公里练子山西南山脚。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历代废兴不已。乾隆曾赐银十万两扩建孔雀寺,当年寺院规模南至关门湖,北至山腰,南北四里许,设跑马堂,庙宇三重,僧侣数百。后又遭破坏,至民国初仅存五间正殿.厢房十二间,正门三间,老弱僧侣数人。解放初,寺院被毁,仅存民国七年来安知事万琅所立“护林碑”一块,现由县文物部门立于原址:1999年;经宗教管理部门核准,由南京栖霞寺高僧惠清长老投资,移址恢复孔雀寺。
来安秧歌
明朝末年发源于来安县广大乡,是由农民对“神灵”的祈祷活动发展起来的。起初以唱为主,伴以极简单的动作,后来形成了秧歌灯雏形。清代,秧歌灯歌曲曲调和演唱内容较前丰富得多,伴奏乐器已有笛子、二胡、四胡、琵琶、三弦和民间锣鼓。
秧歌灯[2]的曲调丰富多彩,抒情悦耳,舞蹈动作柔美朴实,轻松愉快,歌词通俗流畅,动人以情。由于以上特点,秧歌灯很快流传到滁州、全椒和江苏省六合、江浦、浦口一带乡间。群众自诩秧歌灯“有九腔十八调,调调有花色,三天三夜唱不完,唱转头不算本事高。”
秧歌灯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歌舞,以前均在广场演出,上场人数多则82人,少则32人,角色分为“主伞”、“鞑子”、“包头”。主伞为灯头,持串铃领舞;鞑子为男角,服饰为箭衣、马褂、圆顶卷边黑色帽,脑后垂长辫,脚穿短筒靴;包头为女角,身着彩色大衣襟褂子,脚穿彩鞋。主伞服饰与鞑子相同。其余男女表演者均手持纸扇和荸荠形彩灯。
秧歌灯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和“小场子”之分。“大场子”中的队形有“串花阵”、“金龙盘柱”、“二龙戏水”、“剪子交股”和“叠罗汉”等;“小场子”的节目有“姜太公钓鱼”、“小放牛”、“对花名”、“看灯”、“卖杂货”等。无论是“大场子”还是“小场子”,都具有“灯中有戏,戏中有灯,边唱边舞”的特点,故秧歌灯又叫“雨夹雪”。
1957年1月,来安县排演的《秧歌灯》作为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节目,获得表演奖和挖掘整理奖。1959年,该节目经过加工,又参加省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并赴北京为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等16个国家的外交使节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