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谯区,安徽省滁州市下辖的市辖区,位于苏皖两省交界处,东南隔江与南京市中心相距仅36公里,西距合肥120公里,是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皖江开发的龙头地带,且腹地广阔承载力强,是融入南京都市圈,联络南京江北地区的前沿地带。境内交通发达,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纵贯境内,宁洛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马滁扬高速公路、淮滁高速公路穿越境内。全区总面积为1271平方公里,现辖8镇、2个办事处,154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人口约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16.2万。
行政区划
南谯区辖2个街道、8个镇:
街道:大王街道、龙蟠街道
镇:乌衣镇、腰铺镇、沙河镇、章广镇、黄泥岗镇、珠龙镇、大柳镇、施集镇
历史沿革
南谯历史悠久,吴风汉韵,最早属于堂邑(今南京市六合区)。春秋战国时期,南谯属楚之椒邑,秦汉三国时期,曾先后为东城县、武城县、下邳国等,西晋东晋时期属涂中镇、顿丘县,南北朝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移盱眙的北谯州于新昌城(今滁州市区),始称南谯州。隋为新昌县,隋607年改为清流县,此后,唐宋至元朝(公元620年-1368年)均为清流县,明清朝代(公元1368年-1911年)为滁州,民国元年(1912年)4月滁州拆分为滁县、来安县、全椒县,南谯区地为滁县。1982年为滁州市。
南谯区名缘于南朝时期的南谯州,1992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撤原滁州市,分设南谯、琅琊两区。1993年元月南谯区人民政府(筹)正式挂牌。区人民政府设在原滁州市政府所在地(滁州市东大街125号)。
地理环境
南谯区环抱滁城,位于安徽省东部,南部与南京市浦口区山水相连,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地处长江北岸,江淮要冲,东经117’50’至118’30’,北纬32’05’至32’36’。东与来安县交界,南与全椒县相连,北与明光市毗邻,东南和南京市浦口区(原江浦县)山水相接,在滁城周边的7个乡镇(办)与琅琊区紧密相连,全区总面积为1271平方公里,东西长60.8公里,南北宽56公里。现有耕地404960万亩,山林面积32.5万亩,水面18万亩。
本区地形全貌为丘陵地,自西北向东西倾斜,西、西北和西南属山区,约占52%,最高点是大柳镇的“北将军”山,海拔为399.3米,北部、东部、南部起伏较小,属丘陵缓坡地带,约占43%,东南圩区地势较低,约占5%。区境内有滁河、清流河,大沙河、小沙河等河流,中小型水库190余座,其中抄河水库为安徽省十大水库之一,有效灌溉面积38.4万亩。
本区气候温和眉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域。平均气温摄氏15度,历史上最低气温是摄氏零下23.8度,最高气温摄氏41.2度。年均降雨量1031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549.5毫米,年最小降雨量589毫米。年无霜期215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夏季多为东南风,冬季多为西北风。
自然资源
南谯生态环境优越。境内群山环抱,松竹叠翠,天蓝水清。有鹭鸟等珍稀动物,有琅琊榆、滁州水竹、油桐等珍稀树种,中药材达几百种。
旅游资源十分可观。有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及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古清流关遗址(已在开发),新石器遗址卜家墩,花山彩云洞等。
全区拥有耕地70多万亩,山场39万亩,水面18万亩,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发展较陕,盛产稻、麦、油菜,棉花。蔬菜,茶叶、水产、水禽、蔺草、板栗、杜仲等,是国家确定的产粮大区,商品根基地县(区),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区,渔业致富重点区。土特产品驰名中外,盛产的滁菊为全国四大名菊之首,史载于《奉草纲目》,南谯茶在明代被列为贡品,席蔺革制品出口日本和东南亚,乳制品多次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
已探明并正在开发的矿产资源有绢云母、石灰石、麦饭石、花岗岩、陶土、矿泉水等。其中绢云母矿石储量超亿吨,探明的储量已达3000万吨,储量大、品位高、用途广,极具开采价值。高品位石灰石储量丰富,可供大型水泥企业使用或用作优质石料加工。
经济发展
2010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5亿元,财政收入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3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2倍、5.6倍、7.2倍。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末的41.8∶36.7∶21.5调整为25.9∶47.7∶26.4,二产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
工业经济强势发展。深入开展“规模企业提升、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环境创优”三项工程,以企业“三上”为抓手,全区形成了机械制造、家电配套、轻纺服装、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非金属矿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截止到2010年末,工业企业数达520家、规模企业114家,分别较五年前新增220家、9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3.8亿元,增加值19.8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3.7倍、3.5倍。五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22.8亿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0%。工业经济对财政贡献率达到八成以上。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五年来,共签约项目318个,协议资金306.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58个;实现累计到位资金166.8亿元,年均增幅达50%以上。投资2.2亿元的博康注塑、2.6亿元的大益船舶、3.5亿元的恒昌机械等企业均发展为领军企业,投资2.05亿元的友诚建材科技、20亿元的龙源风力、70亿元的大唐电厂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加快项目建设,五年来,共谋划项目1839个,总投资700亿元,已落实项目991个,计划总投资121.3亿元。
农村经济稳步提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五年共发放涉农补贴3.63亿元。粮食产量突破28万吨,连续七年丰收,农机化率提高到74%以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60家,其中省、市级14家;专业合作社达107家,带动农户2.5万户;规模化养殖比重达65%,较2005年末提高近20个百分点。做优做大滁菊、茶叶、果蔬、草坪等特色农业,“三品”认证达57个。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442元,是五年前的2.3倍。
第三产业生机勃发。市场物流业迅猛发展,总投资14亿元的瑶海农机、20亿元的大雄农贸食品、10亿元的锦福钢材等大型专业市场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10亿元的鸿福三材市场、8亿元的家居市场和5亿元的装饰城项目正快速推进。农家店镇村覆盖率达100%,荣获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先进县(区)称号。旅游经济长足发展,舜耕、图业生态园正式营业,碧桂园五星级酒店、九天峰四星级度假村即将投入使用。金融业蓬勃发展,成立各类金融机构9家,贷款余额达25.7亿元。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开工120万平米,总投入达24亿元。
近年来,南谯区巧借省市东向发展的春风,以“学河西、追浦口、超百亿”为目标,以打造“大滁城”副中心及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型产业园、紧靠南京的城市新家园、吸引东部的魅力后花园为动力,挥师南下、聚焦乌衣、主攻新区,在呼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大滁城”建设中大胆创新、奋力加速、弯道“超车”,把一个活力四射、蓄势勃发的新南谯展现在世人眼前。2011年1—9月份,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35.17亿元,同比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58亿元,同比增长5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79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71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一产完成投资0.23亿元,二产完成投资3.39亿元,三产完成投资2.8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8亿元,同比增长23.9%。实现财政收入(全口径)5.6亿元,同比增长65.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015元,同比增长31.9%。全区城镇项目投资入库项目数达到了101个,其中新开工42个,亿元以上项目16个,已竣工投产项目10个,房地产投资项目11个。同时,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496套,其中廉租房200套,公共租赁房190套,棚户区改造1106套。全区招商引资累计实际到位资金59.58亿元,同比增长40.9%,招大引强项目数22个,其中20亿元以上的6个,10—20亿元的1个,5—10亿元的5个,1—5亿元的10个。目前,全区工业企业数达550家,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80多家。
交通运输
南谯区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京沪铁路纵贯南谯区,京沪高速铁路在南谯区设滁州站,蚌宁高速公路穿越南谯区。104、312国道及滁全、滁定、滁章、滁乌等公路四通八达;乡村公路晴雨通车。水路有滁河,清流河直通长讧。区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南京市、合肥市分别为58公里、138公里。全区各乡镇实现自来水供给,其中大王、腰铺、乌衣、担子、南谯办等乡镇实现了直接从滁城管网接水。小城镇镇区内主街道全部实现硬化,慎区道路总长75公里,面积68万平方米。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网遍布全区,实现村村通电话。有16个乡镇架设了有线电视。南谯区承东启西是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发展的过渡区域,与南京浦口接壤,地处沪宁杭工业区边缘,周边大中城市密布,500公里范围内辐射消费人口超过2亿人.京沪铁路贯穿境内沙河、城郊、南谯办等5个乡镇,104、312国道、合宁高速、在建蚌宁高速公路沟通内外,即将开工建设滁宁快速通道经南谯区乌衣镇、经长江三桥,过江到达南京新街口只需40分钟。规划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在本区境内设有客货站;滁河、清流河直通长江,均设有港口、码头,距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南京新生圩50公里;距南京禄口机场仅50公里,距合肥骆岗机场100公里左右。
城乡建设
突出发展中心镇、重点镇,围绕小城镇区域中心化、服务功能化和经济产业化的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乌衣、腰铺、担子,使之成为全区重要经济增长点,乌衣镇被列入全省重点中心建制镇、全国乡镇企业合作示范镇。目前,沙河镇、三官集乡正向国土资源部申报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并申请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乌衣、担子、腰铺、大王已成为环滁卫星重点乡镇。发展环境明显优化。4年累计投入1.65亿元,高规格规划建设南谯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4.5平方公里,并实现“三通一平”,产业承载和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南谯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工业园。组织实施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119个,新增耕地13368亩,争取土地“挂钩”项目1400亩,在认真执行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基础上,为该区储备了大量建设性用地。为94家已建企业报批土地2410亩,依法收回闲置土地423亩,充分发挥了土地效益。累计投入2.6亿元,加快集镇建设步伐,集镇建成面积由2002年的13.28平方公里增至14.8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7.95万人,城镇化率达29.5%。自来水普及率达81%,固定电话4万门,移动电话6.9万部。投入30万元,开通并改版南谯网站,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加强。深入开展了“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评议工作和机关效能建设,工商、税务、土地、物价、电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服务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营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了区乡道路油面化、集镇街道水泥化、乡村道路砂石化。更新改造乡镇电讯设备,程控、移动电话网络遍布全区,村村通了电话。滁州市有皖东地区最大的枢纽便电所,与华东电网相连,投资近30亿元兴建的60万KW蓄能电站即将投入使用,电力资源十分丰富.滁城日供水能力20万吨,南谯境内有蓄水量超亿方的大型水库一座,中小型水库遍布全区,有五个滁城卫星镇与滁城并网供水;西气东输管道经过滁州并向城区输送天然气;市区五大市场相继建成开业,一批涉外宾馆投入使用,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会计审计、法律咨询服务等中介组织日趋活跃。
君家大酒店
文教科技
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07人,其中中、高级职称995人。建区以来,共有2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部)、市(地)奖励,其中省部级奖10项。全区现有各类学校165所,在校学生4.4万人,顺利通过“两基”复查验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共改造危房5万平方米。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职能明显强化。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4年新增就业3510人, 2135名(“4050”人员52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投入300万元,建成南谯区创业园和再就业一条街,投入200万元建成区劳动力市场,开展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5000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2万人,新增2.7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稳定在7000人左右, 2223名失业职工生活得到保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243人,4年净增4240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900人;符合条件的2572名失地农民纳入被征地养老保险,其中590人已领取保险金;154名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领取生活补助;1401户2686人纳入城镇低保对象;97名复退军人得到妥善安置;投入180万元,新建扩建敬老院4所、维修6所,共发放救灾款670万元,农村五保老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4年实施科技项目50项,全区企业共投入技改资金5600万元。滁菊研究所、滁菊规范化高产栽培及加工工艺研究分别进入中国科协科普惠农计划项目和国家、省“星火计划”,4个项目获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家企业进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2005年被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区。建立和完善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列为省样本县(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指标水平超过省颁标准, “两基”工作位于省、市前列。乌衣中学、章广初中、第二幼儿园争创市级示范高中、市农村特色初中、市一类幼儿园获得成功,职业教育连续三年获全市第一名。4年共投入2212.95万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新建校舍62517平方米、消除危房41601平方米,顺利完成中小学校一期危改任务,受到省危改办表彰。围绕争创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加大对乡村计生服务所室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出台并落实了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与优惠政策,开展了计划生育五项清理和人口性别比专项整治工作,查处了一批“两非”案件,较好地稳定了低生育水平,计生管理工作进入全省一类县(市、区)行列。2006年,投入23万元在腰铺镇自行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并经积极争取,已列入了今年全省试点县(市、区)。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18个乡镇办建成调频发射台,广播通播率100%,常响率95%;投入350万元完成南谯有线电视台机房建设,40套电视节目已传输至全区所有乡镇;创办《滁州日报·南谯新闻》,宣传手段不断增强。全区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较大进步。
著名景点
皇甫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滁州市郊西北的皇甫山,因五代时期南唐在此抵御后周,留下很多传说与遗迹而闻名遐迩。199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皇甫山为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众多游人,使之名扬省内外。皇甫山原来叫曲亭山,因南唐大将皇甫晖曾屯兵于此,称皇甫驻军山,后简称皇甫山。现在。南将军岭仍保存不少古代屯兵的遗迹。其主峰北将军岭,海拔399.3米,为皖东最高峰。峰顶上有南唐建的峰火台遗址。这个烽火台,犹如监视敌人的哨所,若有情况,顿时狼烟四起,火光冲天。从皇甫山往东,珠龙桥到滁州城西的清流关,每隔几里有个大土墩,这就是烽火墩。皇甫山峰火台燃放烟火报警后,烽火墩则一个个相继点火,迅速把警报依次传递到中军大营所在地的清流关。我们可以想象到,得到警报后,中军主帅一声令下,全军将士闻风而动,披挂上阵,杀向敌人的情景。现在皇甫山主峰上。耸立一个四层塔形建筑、10余米高的望火楼,就建在昔日的烽火台原址上。登上今天的望火楼,顿时心旷神怡,扑入眼帘的是层峦迭幛,林海茫茫,白云绿树交相辉映,蔚为壮观,你会感到好一派自然风光,皇甫山森林公园果然名不虚传。难怪近年来上梅、南京等地的游客,都竞相登上主峰呢!皇甫山森林公园已经计划把现在的望火楼加高,用琉璃瓦装饰,架设高倍望远镜,取名“皇甫揽胜”,游客将会更好地饱览自然风光全景,也许还能领略到身临古烽火台的意境。
卜家墩遗址:位于滁州市南谯区大王镇庵前村卜家庄,现为安徽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卜家墩遗址为一台形地,南北长65米,东西宽55米,高8.3米,文化层厚5.1米。墩东有一条已为耕地的大川,长约15公里;墩西为水塘和农田;墩北及东北为耕地;墩南为村庄。墩面自北向南微倾,与地面约成30度的夹角。墩身西北部有90度断面,可见五至七层木等的文化积压层。墩表面长满了多种杂树和野草。1985年5月7日,大王镇文化站第一次普查,嗣后五个月的时间里,省、地、市三级文化部门三次实地勘查,测量并绘图,前后采集标本1000余件。其中较为完整且有文物价值的约30余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