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龙江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合肥市 | 亳州市 | 淮北市 | 宿州市 | 阜阳市 | 蚌埠市 | 淮南市 | 滁州市 | 六安市 | 铜陵市 | 芜湖市 | 马鞍山市 | 安庆市 | 池州市
  宣城市 | 黄山市
安徽的相关信息
安徽旅游投诉电话
安徽旅游投诉电话:0551-282176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安徽最佳旅游时间
安徽省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交替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3℃-16℃。降水充沛,年降水量700-1200毫米,但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

安徽旅游特别提醒
暂无内容。

安徽娱乐指南
安徽省北缘黄河故道,南为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两大文化起源的交汇地带,地方戏曲历史悠久,丰富多采。现有剧种20多个,其中影响较大,深受群众喜爱的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淮北梆子等。
首页 >> 安徽 >> 池州市 >> 石台县

  石台县位于安徽省南部,东与黄山区交界,南与黟县、祁门县相连,西与东至县接壤,北与贵池区、青阳县为邻。全县东西最长处70.7公里,南北最宽外46公里,总面积1403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总人口11万人(2004年)。

  县政府驻仁里镇曙光西路10号。邮编:245100   代码:341722   区号:0566

行政区划

  石台县辖6个镇、2个乡:

  镇:仁里镇、七都镇、仙寓镇、丁香镇、小河镇、横渡镇

  乡:大演乡、矶滩乡

历史沿革

  石台是历史上徽州文化和江淮文化的交融之地。梁大同二年置石棣县。据《元和郡县志》:“石埭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有两横石壅江,有如埭焉,因为名”。据《太平寰宇记》:“因贵池原有两小石埭堰溪水,遂以为名。”

  石台县虽是山区小邑,但从尧田、鸡公岩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打制石器和陶器看,也是先民活动的重要地区。上古时期,这里是古越族支系部落地区。春秋时期,属吴、楚争峙地区,先后属吴、越、楚国。战国时期,属楚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属九江郡(治寿春,今城关镇)地。汉元封二年(前109年),今县境为丹阳郡泾县、陵阳(今青阳县陵阳镇)、石城(治今贵池市石城村)3个县分领。唐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地属宣州总管府(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南徐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池州(治贵池,今贵池市区)入元。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清平江南,石埭县仍属南直隶池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石埭县(仍驻故广阳镇,已淹入太平湖)属安徽省。

  1949年10月1日建国,石埭县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区。1952年3月28日,石埭县改属徽州专区。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徽州地区改属安徽省。1956年1月12日,石埭县改属芜湖专区。1959年1月1日,石埭县与太平县合署办公(改驻仙源镇,今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3月22日,撤销石埭县,并入太平、祁门县。1987年11月27日,石台县改属安庆地区。1988年8月17日,石台县改属池州地区,2000年6月25日属池州市至今未变。

地理环境

  自县城开始,东至黄山市太平湖80公里(公路里程,下同),距黄山市160公里;东北至青阳县界70公里,距青阳县城110公里,距九华山147公里;东南至齐云山140公里;南至祁门县界27公里,距祁门县城98公里;西至东至县界34公里,距东至县城76公里;西北至贵池区界46公里,距池州市77公里;至安庆107公里;至省会合肥294公里。

  石台县在大地构造上属江南古陆和南京拗陷的过度地带。县内地貌以低山、高丘分布最广,总面积1156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2%。东南部为黄山北行千脉盘结,西北部是九华山脉的南端,形成南、北高,东、西低的地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度一般在50至100米之间。最高峰牯牛降海拔 1728米。最低处莘田乡东庄黄湓河河床,海拔34米,相对高差1694米。

气候特点

  石台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且冬夏长,春秋短。因受太平洋暖空气和北方冷空气的交替影响,一般年份,春季温凉多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先干后湿,冬季寒冷少雨。境内由于受特定的中、低山及高丘地形影响,又显示出显著的山地气候特征,如近地面风向复杂多变,平均风速小,岩、坡、谷地温差较大,夏季昼热夜凉,地形雨明显,雷阵雨较平原地区多等。

  气温:年平均气温为16℃,最高气温的历年平均值为38.8℃;累年最低气温的平均值为-8.9℃。

  降水:本县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626.4mm。降水的年际变化显著,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1226mm。月际变化更大。一年中降水量主要分布在4~9月份,总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1%。

  日照:本县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04.4小时,最多为2004.9小时,最少为1483.7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为73.7千卡/平方厘米。

  四季:县内四季分明,春温秋爽,夏热冬寒。四季日期可作如下划定:春季为3月16日至5月20日;夏季5月21日至9月20日;秋季9月21日至11月20日;冬季,11月21日至翌年3月15日。

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据测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24亿元,增长8.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45元,比上年增加378元。

  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随着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贯彻实施,我县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获得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品种和布局得到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围绕“茶、竹、药、畜、菜、苗、水、沼”抓调整成为全县农业工作的主旋律,农业特色经济不断增强。工业在结构加速调整的基础上,外向型经济不断拓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加快。如煤气仪表、小河水泥、天方制茶、山园食品、东升鞋楦等行业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形成,三产中的旅游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32.5:30.5:37.0调整为33.5:30.7:35.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发展速度横向比还不够快;农业产业化总体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增长依赖少数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城镇功能还不够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民营经济有待进一步壮大。

农业经济

  2004年,全县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村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现价产值1778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随着林业大规模退耕还林任务的结束,新增造林面积减少,林业生产以幼林抚育为主。2004年全县新增造林面积20130亩,比上年同期下降47.27%,其中:经济林15135亩,下降0.30%;退耕还林面积4995亩,下降78.28%。幼林抚育面积97500亩,比上年同期增长48.13%。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成绩显著,森林管理、生态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畜牧业生产不断调优,渔业生产稳中有增。水产品产量138吨,比上年增长2.99%。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2004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86万千瓦,比去年增长2.08 %,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011吨,增长5.62%,农村用电量627万度,增长0.42%。

工业经济

  2004年,全社会完成工业现价(下同)总产值34200万元,比上年增长23.0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5305万元,比上年增长2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99万元,比上年增长13.4%;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4006万元,增长30.1%,成为主导我县工业经济的生力军。500万元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900万元,增长8.46%。

  工业企业在产值稳步提高的同时,运行质量不断改善。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131.39%,比上年增长19.4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214万元,增长75.84 %。

  建筑企业体制得到优化,生产平稳发展,项目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经改制后,全县四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4个;签订合同额1618万元,建筑企业总产值2885万元,竣工产值2113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96万平方米,增长39.65%,其中投标施工面积占总面积5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7万平方米。

教育事业

  2004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中小学、职业中学74所,在校学生18093人,其中:普通中学9所,在校学生5974人,比上年增加571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624人,比上年增加83人;城乡小学37所、,在校学生9531人,比上年减少742人;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165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77人,比上年增加3人。义务教育稳步发展,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61%,小学毕业升学率99.78%;初中毕业普及率90.46%,初中毕业升学率72.48%。教育环境设施逐步改善,小学人均校舍建筑面积8.1平方米,普通中学人均校舍面积8.9平方米,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平均达96.65%、99.0%。

  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普遍展开。2004年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的学员2000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毕业生2800人。全县扫盲、脱盲活动持续开展,成人教育扫盲班共扫盲200人。

石台县牯牛降风景

旅游资源

  石台县位于安徽省南部,东傍举世闻名的黄山、旅游胜境太平湖,北邻佛教圣地九华山,属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内群峰逶迤、雄峻叠翠、清溪潺潺、空气清新、生态优良。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80%以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水洞俱全、风光原始、自然迷人: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自然生态教育基地--牯牛降,古称“西黄山”,不仅集雄、奇、幽、秀于一体,而且蕴藏着达2000余种的动植物种类和植被群落,形成了一个天然而庞大的动植物基因库,有“绿色的自然博物院”之称。它是皖、赣、浙、苏四省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

  九曲八弯、鸟语花香、峭壁摩天、幽深迷人,仿佛一条风光走廊的黄崖峡谷,分布着落差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其中最壮观的一条,丰水季节时,落差高达 70 余米、宽度达 20 多米。

  全国生态示范区——大山村,有着中国富硒第一村的美誉,富含硒、野花香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在大山深处的仙寓山,深藏了一条蜿蜒曲折的神秘古道,她就是被人称之为“徽饶通衢”的古徽道。古徽道全部用一点五米宽的青石板铺成,整齐划一,全长15华里,是迄今为止除茶马古道之外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古道。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有“诗之河”美誉的秋浦河,两岸风光旖旎,曾吸引诗人李白流连忘返、满怀激情作下流传千古的《秋浦歌》。

  瑰丽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群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蓬莱仙洞、省级风景名胜区慈云洞、鱼龙洞为代表,被誉为“艺术洞窟”。三洞风格迥然、大异奇趣:蓬莱仙洞气势恢宏、景观奇绝;慈云洞钟乳集中、琳琅满目、步步是景;鱼龙洞幽深莫测、水景交融、乘舟而入、如进迷宫。

  还有许多风光迷人、民风淳厚的村落,如新中、红桃、黄河等村落都以其优良的生态农业环境,成为“全国绿化千佳村”或“安徽省生态经济示范村”。

  石台也是一片人杰地灵的宝地。星转斗移,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名人志士:明末抗清英雄吴应箕、近代著名佛教传播者杨文会、当代身残志坚的世界语诗人苏阿芒……

  石台物产资源变十分丰富。历史上就以盛产茶叶而出名,历史名茶雾里青曾多次入朝进贡,如今又多次获得国际、国家金奖。为适应市场对生态食品的需求,现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茶种植。县内的中药材山茱萸素有“中国枣皮质量第一”称号,在国内市场十分走俏;珍珠菜、马兰、蕨、笋等山野菜因其无污染的特性被奉为都市人的桌上佳肴。

  走进石台,仿佛走进一幅画卷、走进一首诗。这里是现代人们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

传统风俗

  饮食:大米为主食,兼食面粉。逢年过节,夹吃面条、汤园、糯米粑、饺子等。菜肴口味重,喜酸好辣,常以辣椒为佐料,冬季家家腌菜、腌肉、晒干菜、做豆腐乳。喜用火炉砂罐吃炖菜,俗称“吃炉子锅”。居民习惯喝绿茶。

  居住:民间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建筑十分考究宅基方位。旧时,凡建房均先请地理先生架罗盘定门向,若为地形所限,门向不吉,则将大门一侧内移直至对上“吉”向。这种风俗,在乡村中仍有时兴,多注重坐北朝南。建房架梁,民间视为大事,须择吉日良辰,亲友要送礼祝贺,屋主要大宴宾客。

  礼仪:民间注重礼尚来往,据县志所载,凡“冠、婚、丧、祭”都要送礼,名目繁杂。现在送礼除物品外,常另加红包。另外,民间结婚、丧葬(俗称“红白喜事)的礼仪与习俗仍然繁琐。

  贺婚礼:亲友对男家送贺联、烟、酒、钱以及糕点等;对女家送衣物、被面、枕头及梳妆用品等,称为“劝嫁”。

  丧葬礼:亲友馈送香箔、食物、挽联等,儿女姻亲还要送豆米等。现送烟、酒、被面、花圈者居多。

  祝寿礼:老人过大生日(一般为六十岁),亲友一般送寿联、寿桃、寿面、滋补品及衣物、生日蛋糕等。

  月子礼:生孩子没有满月前,亲友馈赠老母鸡、鸡蛋、面条、糯米、干豆角、孩子衣物等,称“月子礼”。产妇上半月吃婆家亲属的食品,下半月吃娘家亲属送的食品。今送月子礼仍盛行,但产妇分吃食品已废。

  建房入宅礼:建亲房,亲友赠红绸、烟、酒等之类贺喜。住时新房时,贺联文“乔迁之喜”。亲友分发米相赠,以示“祝发”。

热点城市: 杭州 | 大连 | 青岛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苏州 | 广州 | 拉萨 | 丽江 | 洛阳 | 威海 | 珠海 | 厦门 | 沈阳 | 哈尔滨 | 济南 | 长春 | 无锡 | 桂林
热门景点: 黄山 - 湘西凤凰 - 九寨沟 - 广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颐和园 - 杭州西湖 - 山海关 - 圆明园 - 八达岭长城 - 神农架 - 千岛湖 - 五台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做中国最好的旅游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