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区位于蚌埠市西部、淮河南岸。全区呈不规则方形。东以朝阳路、燕山路、蚌西路与蚌山区为界,西、北以淮河分别与怀远县、淮上区为界,南与凤阳县、淮南市接壤。总面积125.21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人(2007年末)。
区政府驻朝阳街道红旗一路。邮编:233010 代码:340304 区号:0552
行政区划
禹会区辖5个街道、1个镇、1个乡:
街道:朝阳街道、纬四街道、大庆街道、张公山街道、钓鱼台街道
镇:秦集镇
乡:长青乡
历史沿革
一九四六年元月,蚌埠正式建市、划区。当时西区东以大通路(原中煤建东侧)、升平街、大舞台街与中区为界,西至席家沟,南至南岗一路,北至淮河。区辖二十个保、四百个甲,共有居民12719户,53456人。一九四九年元月,蚌埠市正式解放。废除“保”、“甲”,建立乡、镇。一九四九年十月撤区,一九五一年八重新建区。沿袭撤区前区域不变。区辖经一、黄庄、蚌怀、新船塘、乐安、纬四六个派出所,38个勤区,250个居民小组,45859人。
一九五三年,区域南向延至南岗五路,西向延伸至粮食二库、宋滩一线。一九五八年,大办钢铁时,区西郊和南部工业区日益开拓。粮食二库、宋滩一线以西,八里桥以东,南营房以北区域陆续划归本区。区辖经一、南岗、蚌怀、黄庄、钓鱼台五个居委会(相当于现街道)。22965户,109567人。一九六O年三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朝阳路以东,经一路以北地域(即经一人民公社)划当中区。区辖东海、黄庄、蚌怀三个人民公社,92456人。至一九六九年,又将朝阳路以东、人民路以北、经一路北南地域划归中区。人口减至81861人。一九七七年,胜利路以北、人民路以南、朝阳路以东、太平街以西地域划归中区,区辖红光、援越、朝阳、大庆、继红五个街道革命委员会,23525户,97981人。至一九八三年,郊区郑郢、王圩、席吴、张公山等大队的部分土地相继划归本区。一九九八年八月,市政府行政区划调整,朝阳路以东、涂山路以西区域划归中区,原郊区施徐、郑郢、宋滩、八里桥四村划归西区。区辖朝阳、纬四、张公山、大庆、钓鱼台五个街道。二○○四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市区更名为禹会区。
地理环境
地处淮河南岸,位于江淮丘陵地带的北端。地势总体较为平坦,略有起伏,为西南偏高、东北偏地。含有丘陵的倾斜平原。平均海拔高度32米。淮河是禹会区的主要水系,在本区的流程西至淮河闸,东至朝阳路北端三号码头,长约7千米。境内还有张公山湖、迎河、席家沟等水系。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数为2200小时,年均气温15℃,年降雨量850毫米左右,年均无霜期220天左右。
经济发展
作为蚌埠市的主要工业区,禹会区辖区内有纺织、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等大中型企业30余家,其中丰原生化、方兴科技、安徽水建三家上市企业及蚌埠卷烟、八一化工、天润化工、安徽皖酒、新源热电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均坐落于此,年实现税收近20亿元,在全市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辖区内还驻有信息产业部第四十一研究所、机械部第一设计院、玻璃工业设计院等科研院所,为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交通状况
禹会区交通便捷,北有千里淮河第一港,东靠京沪高速铁路,合徐、淮蚌高速公路、朝阳路淮河公路桥穿境而过,区内形成了朝阳路、涂山路、东海大道、华光大道等为中心的四横四纵城市交通网络。辖区的淮河新港码头、汽车客运西站以及毗邻的蚌埠机场构成了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独特交通优势。
历史文化
禹会区还是古涂氏国,是华夏发祥地之源头,是大禹之子、华夏第一王——启的故乡,是有史记载第一次各路诸侯集会之处,是一块王气浩荡、商机无限的福祉之所,区内“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村还是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之一的花鼓灯策源地。禹会区西邻大禹治水“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涂山,东接凤阳中都古城和明皇陵,北抵绵延千里、波涛滚滚的淮河,碧波荡漾的张公山湖和水产资源丰富的天河湖似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区中。每逢节日、庆典,淮畔人家笑语欢歌,有“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表演更是为蚌埠市增光添彩。
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下,禹会区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净化一方市容、繁荣一方市场、方便一方市民的良好社会环境,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光荣称号。
|